我們一般去醫院檢查,護士姐姐很少使用紅外體溫計給你測量體溫,一般都是水銀體溫計和電子體溫計。那為啥如此“高大上”的紅外溫度計至今不能完全取代傳統體溫計,大行其道呢?這還得從它的工作原理說起……
顧名思義,紅外體溫計的核心在于紅外線,紅外線屬于肉眼不可見光,并非紅外體溫計發射的“紅光”(那是激光,僅僅幫助使用者確定被測物體的位置,并不參與測溫)。
當物體溫度高于絕對零度注[1]時,由于物質存在分子振動,其產生的能量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輻射,其中大部分為紅外線。根據斯忒藩-波爾茲曼定律,在單位時間內,黑體注[2]向外輻射的總能量與它表面溫度的四次方成正比。
Φ=A×σ×T4
其中,A是發射率注[3],σ是常數,紅外測溫儀基于這一原理,通過收集被測物體的全部紅外能量,可以間接計算出物體的熱力學溫度。
那么,微不足道的紅外線如何搖身一變,變成了我們肉眼可讀的攝氏溫度呢?這一過程并不復雜。首先,你只需將體溫計的濾鏡正對被測物體,物體產生的紅外線便主動“投懷送抱”,透過濾鏡后被光電系統聚集并傳輸給光電探測器,光電探測器將其轉化成電信號,送往信號處理器,經過信號處理器校正后,傳輸至顯示輸出系統,最終轉化成溫度值。
如今,紅外溫度計技術上早已能實現高精度的測溫,然而理想很美好,現實很骨感。實際生活中,物體無法向外界輻射其產生的全部紅外能量,一般認為,被測物體能夠向溫度計輻射95%的紅外線(發射率為0.95)[4],溫度計對此作出相應的調整,能夠測得準確溫度。不幸的是,物體的發射率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,例如表面粘了土、蒙了塵、歪曲變形,都能改變其發射率。為確保其結果精確,需防止周遭環境(蒸汽、塵土、煙霧)的影響,保持被測物體表面清潔。
眾所周知,水銀溫度計的讀數只增不減、肉眼讀數容易產生偏差、測溫時間長,破碎后還有水銀中毒的危險,因此,我國將于全面2020年停產。而紅外體溫計則相反,安全簡便,無需接觸被測物體、測溫快、還可以測量物體表面任何部位的溫度。但是,它不能測量內部溫度和表面光滑、透明度較高注[5]的物體。此外,使用紅外線體溫計,為防止其它物體輻射的紅外線來“搗亂”,還必須保持激光與被測物體垂直,近距離測量。
由此可見,由于其使用條件苛刻,紅外體溫計通常多應用于精確度要求較低的領域,比如工業測溫,或是快速排查體溫異常的患者時(接觸性溫度計會帶來傳染疾病的風險)。但要求精確度較高的體溫檢測,接觸式的水銀溫度計、酒精溫度計、電子體溫計等顯然比紅外測溫儀更靠譜,畢竟37℃與37.5℃可是千差萬別!
上一條: 紅外測溫儀的接觸方式介紹
下一條: 紅外測溫儀定律get